2018-07-23 法律服务网 1599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生活节奏也变快了,家长对孩子的管制也越来越松,没空照管小孩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手机给小孩玩,由此造成了不时有未成年人背着父母给游戏充值的新闻遍布各大新闻网站。
坑爹熊孩子
张女士就因为没有看好孩子,一不注意就丢了将近八万多元,前两天的时候,张女士一个朋友说微信转了钱给张女士,于是她就去查自己的零钱明细,结果一查却发现了问题——自己的账户有很多购买钻石的记录!钻石都是从游戏里面购买的,一个是腾讯的穿越火线一个是触手直播,因为自己压根就没有碰过这些东西,张女士就去问了自己的儿子,结果儿子很快就承认了是自己用的这些钱,他说是用去买游戏装备了,因为买了装备之后可以变得更厉害。
王女士一家是河南人,夫妻俩带着三个孩子在瑞安打工有近20年。小伟是王女士最小的儿子,今年10岁,是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王女士说,平日里,小伟时常都有拿她的手机玩游戏,因为每次玩的时间不长,她也不太在意。然而,几天前,她翻看自己的短信记录时,意外发现自己的一张民生银行信用卡在11月24日消费了1000元,而她清楚记得这不是自己消费的。之后,她继续翻找短信记录,竟找到更多“不知情”的消费记录。为了弄清这事,王女士到该银行查询原因,结果被告知这些消费都是花在游戏充值上的。回家后,在她再三询问下,小伟哭哭啼啼承认,是他偷着用她微信里绑定的银行卡给“某”等游戏充值了。
王女士说,之后,她翻看了自己的微信交易记录,发现从10月9日至11月24日期间有数十笔的某公司充值、4399游戏的充值记录,分别是用她绑定的一张农业银行储蓄卡和一张民生银行信用卡支付的,共计花费了1万多元。“1万多元,对我们一家来说,是一笔大钱。”王女士说,她和丈夫两人工资合计一个月就6000元多元,要负担三个孩子的日常开销,还有老家三位老人的生活开销,只是够用而已。
最近,佛山南海的黄小姐发现银行卡里的一万多元无端端不见了,但令她更加意想不到的是,偷钱的竟然是自己的亲儿子。夫妻怀疑是被人盗用了银行卡,查了下银行流水账单发现在8月至11月期间,多次出现交易记录,金额从最初的10元,逐渐递增到3000多元。手机找不到任何交易记录,报警却告知问是不是家中孩子干的,不问不知道,一问承认趁妈妈睡觉的时候扫过付款码,皆因在暑假的时候迷上了一款名叫射击类网页游戏充钱钱越多武器越厉害,儿子发现妈妈平时很少用支付宝,趁她洗澡时偷偷改了密码又删除了所有支付宝的账单记录,以为这样就能瞒天过海。想退钱,因为不是本人操作,游戏公司客服:需要先核实充值的具体情况具体事宜协商。
游戏公司能不能退还钱款?
依据《民法通则》十八岁以上自然人都为成年人,成年人在民法上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人,需要对自己的民事行为负责任,而对于八岁以上未满十八岁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是不能单独行使民事行为能力的,他们所实施的民事行为都是需要得到监护人的许可的,针对以上三个案例,案例中的小孩都是未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是法律上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在发生往游戏里充钱的民事行为能力时并未征得监护人的许可,依据《民法通则》143条规定,认定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中就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所以案例中熊孩子的充值的行为不能被认定为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且充值游戏的行为也并非监护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所以应当认定行为无效。如果真的是由未成年人给游戏充值,可根据未成年人的具体情况对充值行为予以撤销,或认为该消费行为自始无效,要求游戏服务提供者返还钱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众号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