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法律服务网 > 法律资讯 > 【重大消息】2020年起,转账10万起将被重点监控

【重大消息】2020年起,转账10万起将被重点监控

2020-01-15 法律服务网 1620

前言】大额现金管理办法已经正式结束公开征求意见,2020年起,10万元以上的转账将重点监控!批发零售、房地产销售、建筑、汽车销售行业属于重点行业!

2020年起,转账要小心了!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在河北省、浙江省、深圳市试点开展大额现金管理的通知(公开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7大重点内容如下:

一、大额的标准是什么?

1、对公账户:管理金额起点均为50 万元。

2、对私账户:管理金额起点分别是河北省10 万元、浙江省30万元、深圳市20万元。

二、如何监控?

1、客户提取、存入起点金额之上的现金,应在办理业务时进行登记。

2、试点行确定本地区客户登记的信息要素,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采集、保存、统计上报登记信息。

三、严查拆分、现金隐匿过账等规避行为!

有人说10 万才会被重点监控,我拆分成小金额不就行了吗?你想多了!

针对拆分、现金隐匿过账等规避监管、“伪大额现金交易”情形会制定防范措施,既监测单笔超过起点金额的交易,也监测多笔累计超过起点金额的交易

四、风险高行业、交易金额特别巨大、交易频率异常等被格外关照!

对于客户来自风险较高行业、交易金额特别巨大、交易频率或金额与客户身份及日常交易特征不符等情形,严格对信息真实性、规范性的审核,发现或有合理理由怀疑客户涉嫌洗钱等犯罪活动的,应提交可疑交易报告,并进行风险标注,后续跟踪,记录备查。

五、试点地区是哪里?主要有哪些内容?

1、在河北省全面规范商业银行大额现金业务,探索邢台市房地产行业、秦皇岛市医疗行业企业记录并报告大额现金交易。

2、在浙江省、深圳市推广全面规范商业银行大额现金业务试点内容,并在浙江省探索批发零售、房地产销售、建筑、汽车销售行业企业大额取现及用现额度管理。

3、在深圳市探索强化对私账户大额用现管理、加强大额现金出入境及香港地区人民币现金业务情况监测,选择适宜地市探索推动个人收入报告措施。

六、什么时候实施?

现在只是试点征求意见稿,下月通过后将启动,试点时间为2年。

值得一提的是,两年后,试点效果如果不错,很可能会全国推行

七、会对个人和企业现金交易造成影响吗?

不影响正常、合理的用现需要,但是要接受严格的审核、管理、登记。银行客户存取起点金额之上的现金,在办理业务时需要登记,企业需要提供规范的现金日记账

银行新政释放4大重要信号9种情况,企业容易被盯上

重大信号1 :银行负责反偷逃税款监控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神速的今天,非现金支付方式已经非常完善,但是现金的用量需求却有增无减!都用来干嘛了呢?

很多被腐败、偷逃税、洗钱等违法活动,钻了监管薄弱的空子。私户避税现金发工资避个税,更是屡见不鲜。

如今,有了银行的强势加入,可以说补齐了反偷逃税的最后一块拼图。

重大信号2 银税互动,信息共享

要求银行报送大额现金业务信息,推送至相关部门共享。对大额现金业务信息分行业、用途、金额进行分析。

当前,四部门已经实现很成熟的信息共享,通过联网核查,银行可以直接在系统中核查:企业相关人员手机号码信息、企业纳税状态、企业登记注册等信息等等。

如今,企业信息联网核查系统的运行,加上大额现金管理的试点实施,超过规定的大额现金业务信息就会直接从银行推送到相关部门!

税务部门本身就拥有强大的金三系统,对税负异常、发票开具异常、财务数据异常等情形进行实时监控,如今加上银行私户、公户的大额业务交易的信息,几乎可以超级精准的锁定偷逃税!

重大信号3:四大行业被点名,秘密不再是秘密

批发零售、房地产、建筑、汽车销售四大行业被点名,如果你是这些行业里的人,应该很清楚这几个行业的“小秘密”,操作套路多,为什么要单独指出?就是因为秘密已经不再是秘密了,都知道你容易有问题。

重大信号4:企业和会计注意了!今天起,这些事别再干了!

除了,大额现金存取会被重点监控,企业还需要注意的是:公对公、公对私大额转账也会被重点监控!

简单来说,9种情况企业容易被盯上!

最后几个提醒

1 、银行税务共享信息

银行、税务已经共享信息,私人账户的资金异常变动很容易被发现。各地金融机构与税务部门等合作加大,老板私人账户与公司对公户之间频繁的资金交易都面临管控。

2 、大数据比对分析

税务部门想检查企业的经营情况是否存在异常,发票数据,纳税申报数据是否真实,大数据都会自动比对分析,一旦检测出动态数据比对不对,税负率偏低,系统将会自动报警。

3 、虚开发票绝对不行

4 、不要再用个人银行账户隐藏公司收入

一旦被查,补缴税款是小事,还要缴大量滞纳金和罚款,如果构成犯罪,那可是要承担刑事责任的。

(来源:税台、税务大讲堂)

 

其他法律资讯 更多>